高尔夫起源竟是中国?
也许你没听过“捶丸”这项运动,但是现今的贵族运动“高尔夫”你一定耳熟能详,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渊源呢?
捶丸,顾名思义,就是用“捶”的动作去击打“小丸子”。早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(1282年)便有专业论述捶丸的著作《丸经》。而“捶丸”的前身便是“马球”。相信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们应该见过古代人打马球的场景,一群鲜衣怒马的少年拿着像曲棍球一样的木杆,追逐着一个小球。而“捶丸”便是“马球”的变形体,从马上打到了马下,变成了“步打球”。而“步打球”更类似于现代的“曲棍球”,对抗性较强,分队比拼积分,直到到了宋代,“步打球”由原来的对抗性比赛演变成了非对抗性比赛,“球门”也变成了“球穴”,而“步击”也变成了“捶丸”。
当时,无论男女老少,都非常喜欢捶丸运动,并乐此不疲,其曾大盛于宋、金、元三代。虽然到了明代,远不如前几代那样普及,但依然可循踪迹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《明宣宗行乐图》长卷中,也绘有着当年的捶丸图。图中的捶丸场地在宫廷院内,没有高低起伏的地形,但是有甬道花木的阻隔。而《丸经》中记载的捶丸场地其实类别多种,共有5个球穴,每个球穴旁边插了一个旗子作为标志,跟现代的高尔夫出奇的相似。《丸经》中并未说明一场球赛中有多少球穴,大概是根据场地大小和约定来定洞的总数。图中明宣宗周围
也有“伴当”(类似于现代的球童)当参谋如何打球,也有四个人与其一起陪打高尔夫,最搞笑的是,图中还有一个放筹码的方桌,左右各有一人帮忙下注加注。看样赌球这种活动,早在中国古代,就已初具雏形。
而《丸经》中记录的捶丸则比《明宣宗行乐图》中的复杂很多。例如捶丸的场地,“地形有平者、有凸者、有凹者、有峻者、有仰者、有阻者、有妨者、有迎者、有里者、有外者。这些地形高低不平,不同的地势有不同的叫法,如不平的坡称峻,坡的上面称仰,前面有隔的称阻,后面有碍的称妨。除了地形复杂如高尔夫,捶丸的步骤也很有讲究,要”审时“,”定基“,置序,”记止“,”试艺“,”运筹“。说白了就是要找个风和日丽的时间,把球放好,确定谁先开球,选择球杆,打球,记分。其实跟现代的高尔夫没有任何区别,可能唯一有差别的就是高尔夫无论什么天气,基本都能打。毕竟有很多高尔夫爱好者,是很疯狂的,再加上雨伞的发明,高尔夫有更好的打球条件。
至于捶丸的玩法和规则,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。打球人以抛球的方式决定谁开球,“远者先,近者后;左者先,右者后”。 几十人参加的叫“大会”,七八人参加的为“中会”,五六人则是“小会”,三四人为“一朋”,最少的是两人,叫“单对”。可以分组或者不分组 比赛。过程中,以击球用棒数最少为胜,胜则得筹。筹是竹子制成的,赛前分发给每个人。比赛根据筹的多少,分为大筹(20)、中筹(15)、小筹(10)三种,输家根据情况把自己的筹付给赢家。
由于捶丸这项运动比较优雅,出汗又少,所以当时很多美女也很喜欢玩,并把捶丸当成贵族的象征,就如高尔夫到现在都是比较小众高端的运动。当时也有人打捶丸炫富,例如定做一套特殊才艺的杆子,或者打球的时候置财豪赌。当然,由于古代的民风比较纯朴,不存在什么大庄家操控球场输赢的问题。
以前一提到高尔夫的发明史,被记录在1297年2月26日的苏格兰呼声最高。然而现在看来,早在元世祖1282年,与高尔夫极其相似的捶丸便有图文记载,毕竟我们有范仲淹,宋徽宗等这种中国古代网红代言。那么下一次再跟国外友人提起高尔夫的时候,是不是也可以给他们讲一讲高尔夫的中国成长史了呢?